——赴云南昭通市昭阳区炎山镇开展公益支教活动系列报道之三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盐城市大丰区第一小学专职科学教师陈爱美,就是带着这种理念参加了赴炎山镇的支教团队。陈爱美老师是盐城市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大丰区小学科学兼职研训员,曾主持江苏省规划办重点规划课题和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点规划课题,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本次支教活动中,陈老师没有按照课本的内容讲授,而是准备了四节趣味性、探究性较强的科学课,希望能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学习兴趣,为他们打开一扇探索世界的窗。
在三年级“探究易拉罐斜立的奥秘”课中,当演示空易拉罐斜立在桌面上时,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眼睛里流露出渴望寻找答案的眼神。陈老师刻意没有直接告知原理,而是引导孩子们通过"预测-实验-修正"的循环自主发现。小组讨论猜测达成共识,加水验证,再加减水量改进,每次斜立成功都能发出激动的笑声,每次失败都引发思考并解决问题,孩子们发现失败后调整加水量的过程,完美展现了科学思维中的"试错-改进"机制,这种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比单纯记忆结论更有价值。
在四年级“纱网托水的奥秘”课上,面对“纱网能否托水”的命题,孩子们自然分成两派。当水滴能像馒头一样被纱网托住时,教室里发出一阵阵不可思议的质疑声,一滴溶有洗洁精的水滴在馒头状小水滴上时,他们又惊讶地发现纱网托不住小水滴了,这个发现让全班都兴奋不已。“想知道为什么吗?留给你们自己去探寻答案吧!”,陈老师鼓励他们用“能想到的方法”探究网眼大小、液体种类的影响。
在五年级风向标制作课上,陈老师采用“工程设计思维”模式:先观察自然现象,再设计解决方案,最后通过模拟测试迭代改进。孩子们用吸管、卡纸和铅笔做出了各式各样的作品。课上用电扇模拟各种风向的风,多个小组有了展示共识的机会和锻炼表达能力机会,其他小组也有了改进作品的启发和灵感。有个小组的风向标起初转动不灵敏,经过三次改良后,他们兴奋地要求再次展示他们组的作品。这种基于实践的认知建构,远比背诵教科书上的原理更深刻持久。
在六年级以显微镜观察课“观察微观世界”。陈老师特意选择孩子们熟悉的植物叶片作为样本,当身边植物叶子细胞在显微镜下清晰呈现时,孩子们轮流观察,不断发出"哇"的惊叹。当他们第一次看到细胞结构时,那种从疑惑到顿悟的表情变化,正是科学启蒙最美的瞬间。
陈老师感悟,山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丝毫不亚于城市孩子,他们可能缺少操作实验器材的机会,但从不缺少探索的热情,他们提出的问题、设计的验证方法、表现出的求知欲,都闪耀着科学思维的光芒。陈老师认为,科学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现成知识,而在于培养探究能力,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发现世界的机会。